黑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显效中华大粮仓风景正好
日期:2018-06-12 来源:农业农村部作者:

原标题:黑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显效中华大粮仓风景正好



全国首届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会黑龙江省展区一角。记者王亮摄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振兴发展的两次重要讲话,均以较大篇幅阐述了“三农”问题,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成就和贡献予以充分肯定,明确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寄予厚望,深情嘱托,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省农业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纲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走出黑龙江振兴发展新路子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意见》精神,按照“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指示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实现了粮食产能稳、农民收入增、农业结构优、供给质量好的目标,还使“三农”工作在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诸多领域经历了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三农”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


  “压舱石”作用凸显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民等生产主体由偏重追求产量增长、忽视品质提升开始转向坚持市场导向,瞄准消费需求,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给由单一向多元、低端向中高端、大众化向个性化的转变。2017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连续七年保持全国首位,连续五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有效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面向市场调结构。各地坚持“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加快构建与资源配置相匹配、与市场消费导向相协调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2016、2017两年共调减玉米播种面积近3400万亩,占全国的2/3强。蔬菜、鲜食玉米、马铃薯等高效特色作物发展到1700多万亩。特别是在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蔬菜生产政策扶持下,各地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高涨。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播种面积518万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40万亩;食用菌干鲜混总产达到70万吨以上,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鲜食玉米总面积达到122.8万亩,同比增长近两倍。农民实现蔬菜种植总收入212亿元,人均增收172元;通过蔬菜产业发展拉动包装材料、流通运输等方面的总效益达130亿元;通过储藏错时供应,实现过库增值8.3亿元;蔬菜冷冻保鲜加工增值5亿元以上。蔬菜产业累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近3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带动税收3.7亿元。


  满足需求提品质。在玉米种植上,各地退回200℃积温选用品种,确保安全成熟,2017年玉米二等品以上超过70%;种植高淀粉和鲜食玉米等专用型品种,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在水稻上,重点发展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生产。在大豆种植上,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2017年,高淀粉、高赖氨酸等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面积近8000万亩,水稻优质品种面积达5200万亩,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积近4000万亩。


  立足优势强供给。各地充分发挥“黑土、净土、冻土”的优越生态条件,顺应绿色消费浪潮和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农业生产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加快黑龙江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型升级。2016年,在全国首次大规模、系统化修订绿色食品地方标准,共修订粮食、蔬菜、瓜果、畜禽、水产、食用菌和加工等7个方面62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探索“鸭稻”“蟹稻”“鹅玉米”等生态种植养殖模式。2017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636万亩,约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占全国的1/4,绿色有机食品实物总量4140万吨,占全国的1/8。


  市场化进程加快


  过去,农民生产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卖给国家,农民只管低头种地不用抬头看市场,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压力促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加快了全省农业市场化进程。


  市场意识越来越强。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观念、品牌意识、闯市场能力显著增强,不仅会种地,也会管理、懂经营;靠市场、靠信息、靠品牌、靠互联网发展成为共识,生产型主体正快速向生产经营型主体转变,营销成为农民合作社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在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广州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市场对接活动,农民创业群体积极参与,甚至包机组团去参展。探索出“一个主产市对接一个主销区、落地一个核心营销网点、发展一批直营店或代理商”的办展模式。2017年8月份,黑龙江省举办的2017年东北地区夏季蔬菜产业发展暨黑龙江省蔬菜产销大会,原定会议规模600人,一些农民闻讯参会,最后达到1000多人。


  催生多元市场主体。“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使得过去收购主体由中储粮一家“包打天下”,现在转变为多元主体踊跃入市,由过去“政策性就地储”变为“市场化全国销”。在2017年全省首届优质农产品营销大赛上,全省8大类1195家农产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赛,销售额突破400亿元。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围绕种养加销、社会化服务、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等八大创业路径,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创业大潮,大量创业农民实现了向企业家的转变,成为了引领农村发展的精英阶层。2017年底,全省农民创业参与人数达到150万人,创业纯收入实现320亿元,分别比2015年末增长98.7%和96.6%;带动农民就业318.7万人。这些创业农民,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黑土地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市场活力,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潜能,已成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全面振兴的生力军。牡丹江市青梅村农民秦启双,历经四年实践发明了秸秆水稻育秧盘技术,先后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该项目在2017年首届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上获得铜奖。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拉动农民就业155人,带动青梅村秸秆收储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周边农户增收890多万元。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建成以大米网为核心的全省农产品电商集群,指导建设71个地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分平台,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系统、农业物联网系统和全省8857个益农信息社中的1400个益农信息社已接入大米网。在全国率先试水农产品网上拍卖,形成“一键点全省,一网卖全国”的营销新模式。全年拍卖交易额9.06亿元;大米网运营第一年交易额就达22.8亿元。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销售融合,私人订制、网络众筹、撮合交易等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快速发展,创新了农产品营销模式和市场空间,“龙江绿”火爆全国,好产品卖出好价格。2017年,推出众筹、集团订制、私人订制等互联网营销项目497个,实现销售金额60.6亿元。


  大融合全面铺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现代畜牧业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省建设规模养殖场432个,入栏牲畜91.3万头,拉动社会投资近150亿元。新建标准化奶牛场单产水平达到了7吨以上,生鲜乳营养和安全水平已媲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启动实施千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释放畜牧业新增产能,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实施龙头企业牵动战略,吸引国内大型养殖加工企业在黑龙江投资布局。广东温氏、河南牧原、深圳金新农、江西正邦、江西双胞胎、四川天兆、湖南佳和等16个新建项目已开工建设,已入栏母猪10万头,年可新增仔猪230万头以上。畜牧业转化粮食能力、拉动农民增收作用显著提升。2017年,畜牧业年转化粮食300亿斤。


  强“头”壮“尾”延伸链条。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充分发挥龙江“粮头”“农头”比较优势,充分挖掘“食尾”“工尾”巨大潜力,努力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培育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两个百分点。积极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营销设施,示范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亿元。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0家,带动基地面积1.4亿亩,带动农户340万户,分别比2015年增长5.3%、7.7%和3%。2017年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加工原粮554亿斤,同比增加115亿斤;加工转化率由2016年的36%提升为46%。今年一季度,全省粮食加工业继续呈上升势头,实际加工粮食151亿斤,同比增加29%。


  休闲农业风生水起。各地充分挖掘寒地黑土、现代田园、绿色农业的文化功能和环境价值,加快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吸引国内外及省内外游客到龙江农村休闲消费,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快速发展。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703个、82.4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35%和56.7%,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兰西县永久村利用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及住宿、餐饮、民俗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游项目,叫响怀旧之旅和黄崖子农副产品品牌。2017年接待总人数16万人,经营收入400万元。


  转方式成效显著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全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扩大规模化生产。随着主要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农业规模效益越来越凸显。小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流转土地的意愿明显增强,使得农户分散的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2017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0多万亩。双城区韩甸镇白土村农民王金龙组建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展花生规模化生产,全村近90%的耕地种植花生,并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从事花生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实现了连片规模生产,拉动400多名农民就业。


  促进合作化经营。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增强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走向联营联合,发展合作化经营。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9.7万个,比上年增加近6000个。全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到404个,最大的联合社成员数已达957个。


  推动绿色化发展。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意识在广大农村干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中扎根。农民等农业生产主体主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注重加强黑土耕地保护,大力推行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畜禽粪便等资源化利用、增施有机肥、农业“三减”等现代耕作制度和模式,推动农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2017年,落实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3054万亩,比上年增加1814万亩;落实耕地轮作试点面积500万亩,比上年增加250万亩;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92.2万亩;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221个,带动有机肥施用1300万吨。


  加快品牌化建设。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营销组合中,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是有形产品的竞争,更是无形的口碑和品牌的竞争,更加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经营,深入研究品牌拓展,挖掘品牌内涵,增强品牌文化底蕴,靠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目前,全省获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农产品达497个,中国和黑龙江名牌农产品达94个,其中,获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中,绿色有机食品达到210多个,占到品牌总数的40%以上;“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670.7亿元,位居大米类全国第一。2016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评选的全国十大大米区域性公共品牌黑龙江省占3个,全国十大好吃大米黑龙江省占一半。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中,全省有14个公用品牌获奖。其中,全国粮食油料类获奖品牌共23个,黑龙江省入选11个,占据半壁江山。


  “试验区”绽放新姿


  把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不断释放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活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合作化生产。建立省级农民合作社规范社名录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实施动态管理,加快规范建设。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0.8万个。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扎实推进。全省除有争议的土地外已全部完成实测,各县(市、区)均进入数据库建设和合库接边阶段,黑龙江省在全国第三批启动的整省试点中第一个向国家整县汇交数据,进度较快的阿城、延寿、呼兰、南岗已全面进入发证阶段,整体工作走在了全国第三批启动的整省试点前列。阿城区土地确权登记经验成为全国样本。


  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确定115个省级改革试点村,其中阿城、青冈、富锦、北安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试点县。指导方正县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67个村全部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10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股份分红。方正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


  “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推进了承包地确权、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等三项基础性工作。在方正、克山、东宁等县市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纠纷仲裁体系建设试点。


  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扩面。全省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1.17亿亩,同比增长10.31%,其中全省农村种植保险承保面积达到了7876万亩,同比增长15.6%。 (张桂英)


黑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显效中华大粮仓风景正好
日期:2018-06-12 来源:农业农村部作者:

原标题:黑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显效中华大粮仓风景正好



全国首届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会黑龙江省展区一角。记者王亮摄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振兴发展的两次重要讲话,均以较大篇幅阐述了“三农”问题,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成就和贡献予以充分肯定,明确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寄予厚望,深情嘱托,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省农业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纲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走出黑龙江振兴发展新路子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意见》精神,按照“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指示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实现了粮食产能稳、农民收入增、农业结构优、供给质量好的目标,还使“三农”工作在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诸多领域经历了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三农”发展动能越来越强劲。


  “压舱石”作用凸显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民等生产主体由偏重追求产量增长、忽视品质提升开始转向坚持市场导向,瞄准消费需求,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给由单一向多元、低端向中高端、大众化向个性化的转变。2017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连续七年保持全国首位,连续五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有效发挥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


  面向市场调结构。各地坚持“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加快构建与资源配置相匹配、与市场消费导向相协调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2016、2017两年共调减玉米播种面积近3400万亩,占全国的2/3强。蔬菜、鲜食玉米、马铃薯等高效特色作物发展到1700多万亩。特别是在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蔬菜生产政策扶持下,各地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高涨。2017年全省大宗蔬菜播种面积518万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40万亩;食用菌干鲜混总产达到70万吨以上,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鲜食玉米总面积达到122.8万亩,同比增长近两倍。农民实现蔬菜种植总收入212亿元,人均增收172元;通过蔬菜产业发展拉动包装材料、流通运输等方面的总效益达130亿元;通过储藏错时供应,实现过库增值8.3亿元;蔬菜冷冻保鲜加工增值5亿元以上。蔬菜产业累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近3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带动税收3.7亿元。


  满足需求提品质。在玉米种植上,各地退回200℃积温选用品种,确保安全成熟,2017年玉米二等品以上超过70%;种植高淀粉和鲜食玉米等专用型品种,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在水稻上,重点发展品质优、适口性好的水稻生产。在大豆种植上,重点发展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2017年,高淀粉、高赖氨酸等加工型专用玉米品种面积近8000万亩,水稻优质品种面积达5200万亩,食用型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面积近4000万亩。


  立足优势强供给。各地充分发挥“黑土、净土、冻土”的优越生态条件,顺应绿色消费浪潮和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农业生产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加快黑龙江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型升级。2016年,在全国首次大规模、系统化修订绿色食品地方标准,共修订粮食、蔬菜、瓜果、畜禽、水产、食用菌和加工等7个方面62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探索“鸭稻”“蟹稻”“鹅玉米”等生态种植养殖模式。2017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636万亩,约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占全国的1/4,绿色有机食品实物总量4140万吨,占全国的1/8。


  市场化进程加快


  过去,农民生产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卖给国家,农民只管低头种地不用抬头看市场,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压力促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加快了全省农业市场化进程。


  市场意识越来越强。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观念、品牌意识、闯市场能力显著增强,不仅会种地,也会管理、懂经营;靠市场、靠信息、靠品牌、靠互联网发展成为共识,生产型主体正快速向生产经营型主体转变,营销成为农民合作社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在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广州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市场对接活动,农民创业群体积极参与,甚至包机组团去参展。探索出“一个主产市对接一个主销区、落地一个核心营销网点、发展一批直营店或代理商”的办展模式。2017年8月份,黑龙江省举办的2017年东北地区夏季蔬菜产业发展暨黑龙江省蔬菜产销大会,原定会议规模600人,一些农民闻讯参会,最后达到1000多人。


  催生多元市场主体。“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使得过去收购主体由中储粮一家“包打天下”,现在转变为多元主体踊跃入市,由过去“政策性就地储”变为“市场化全国销”。在2017年全省首届优质农产品营销大赛上,全省8大类1195家农产品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赛,销售额突破400亿元。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围绕种养加销、社会化服务、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等八大创业路径,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创业大潮,大量创业农民实现了向企业家的转变,成为了引领农村发展的精英阶层。2017年底,全省农民创业参与人数达到150万人,创业纯收入实现320亿元,分别比2015年末增长98.7%和96.6%;带动农民就业318.7万人。这些创业农民,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黑土地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市场活力,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潜能,已成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全面振兴的生力军。牡丹江市青梅村农民秦启双,历经四年实践发明了秸秆水稻育秧盘技术,先后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该项目在2017年首届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上获得铜奖。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拉动农民就业155人,带动青梅村秸秆收储运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周边农户增收890多万元。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建成以大米网为核心的全省农产品电商集群,指导建设71个地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分平台,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系统、农业物联网系统和全省8857个益农信息社中的1400个益农信息社已接入大米网。在全国率先试水农产品网上拍卖,形成“一键点全省,一网卖全国”的营销新模式。全年拍卖交易额9.06亿元;大米网运营第一年交易额就达22.8亿元。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销售融合,私人订制、网络众筹、撮合交易等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快速发展,创新了农产品营销模式和市场空间,“龙江绿”火爆全国,好产品卖出好价格。2017年,推出众筹、集团订制、私人订制等互联网营销项目497个,实现销售金额60.6亿元。


  大融合全面铺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现代畜牧业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省建设规模养殖场432个,入栏牲畜91.3万头,拉动社会投资近150亿元。新建标准化奶牛场单产水平达到了7吨以上,生鲜乳营养和安全水平已媲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启动实施千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释放畜牧业新增产能,延伸畜牧业产业链。大力实施龙头企业牵动战略,吸引国内大型养殖加工企业在黑龙江投资布局。广东温氏、河南牧原、深圳金新农、江西正邦、江西双胞胎、四川天兆、湖南佳和等16个新建项目已开工建设,已入栏母猪10万头,年可新增仔猪230万头以上。畜牧业转化粮食能力、拉动农民增收作用显著提升。2017年,畜牧业年转化粮食300亿斤。


  强“头”壮“尾”延伸链条。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充分发挥龙江“粮头”“农头”比较优势,充分挖掘“食尾”“工尾”巨大潜力,努力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培育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两个百分点。积极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营销设施,示范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亿元。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00家,带动基地面积1.4亿亩,带动农户340万户,分别比2015年增长5.3%、7.7%和3%。2017年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加工原粮554亿斤,同比增加115亿斤;加工转化率由2016年的36%提升为46%。今年一季度,全省粮食加工业继续呈上升势头,实际加工粮食151亿斤,同比增加29%。


  休闲农业风生水起。各地充分挖掘寒地黑土、现代田园、绿色农业的文化功能和环境价值,加快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吸引国内外及省内外游客到龙江农村休闲消费,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快速发展。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703个、82.4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35%和56.7%,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兰西县永久村利用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及住宿、餐饮、民俗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游项目,叫响怀旧之旅和黄崖子农副产品品牌。2017年接待总人数16万人,经营收入400万元。


  转方式成效显著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全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扩大规模化生产。随着主要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农业规模效益越来越凸显。小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流转土地的意愿明显增强,使得农户分散的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2017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00多万亩。双城区韩甸镇白土村农民王金龙组建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展花生规模化生产,全村近90%的耕地种植花生,并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从事花生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实现了连片规模生产,拉动400多名农民就业。


  促进合作化经营。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增强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走向联营联合,发展合作化经营。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9.7万个,比上年增加近6000个。全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到404个,最大的联合社成员数已达957个。


  推动绿色化发展。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意识在广大农村干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中扎根。农民等农业生产主体主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注重加强黑土耕地保护,大力推行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畜禽粪便等资源化利用、增施有机肥、农业“三减”等现代耕作制度和模式,推动农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2017年,落实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3054万亩,比上年增加1814万亩;落实耕地轮作试点面积500万亩,比上年增加250万亩;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92.2万亩;落实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点221个,带动有机肥施用1300万吨。


  加快品牌化建设。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营销组合中,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是有形产品的竞争,更是无形的口碑和品牌的竞争,更加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经营,深入研究品牌拓展,挖掘品牌内涵,增强品牌文化底蕴,靠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目前,全省获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农产品达497个,中国和黑龙江名牌农产品达94个,其中,获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中,绿色有机食品达到210多个,占到品牌总数的40%以上;“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达670.7亿元,位居大米类全国第一。2016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评选的全国十大大米区域性公共品牌黑龙江省占3个,全国十大好吃大米黑龙江省占一半。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中,全省有14个公用品牌获奖。其中,全国粮食油料类获奖品牌共23个,黑龙江省入选11个,占据半壁江山。


  “试验区”绽放新姿


  把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不断释放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活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合作化生产。建立省级农民合作社规范社名录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实施动态管理,加快规范建设。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0.8万个。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扎实推进。全省除有争议的土地外已全部完成实测,各县(市、区)均进入数据库建设和合库接边阶段,黑龙江省在全国第三批启动的整省试点中第一个向国家整县汇交数据,进度较快的阿城、延寿、呼兰、南岗已全面进入发证阶段,整体工作走在了全国第三批启动的整省试点前列。阿城区土地确权登记经验成为全国样本。


  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确定115个省级改革试点村,其中阿城、青冈、富锦、北安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试点县。指导方正县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67个村全部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10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股份分红。方正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


  “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推进了承包地确权、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等三项基础性工作。在方正、克山、东宁等县市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纠纷仲裁体系建设试点。


  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扩面。全省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1.17亿亩,同比增长10.31%,其中全省农村种植保险承保面积达到了7876万亩,同比增长15.6%。 (张桂英)